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,近日,我校离退休第三党支部组织党员赴费孝通江村纪念馆,开展“重走江村路,砥砺文化自觉”主题党日活动。老同志们在江南烟雨的浸润中感悟世纪学者费孝通“行行重行行”的“文化自觉”精神,收获丰厚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启示。
感悟治学初心:读懂“立足中国大地”的理论根基

走进青砖灰瓦、曲水流觞的纪念馆,序厅巨幅浮雕《江村经济》手稿上“行行重行行”五个字,瞬间将老党员们带回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。驻足凝视间,大家仿佛看到26岁的费孝通脚踏布鞋、怀揣问卷,深入乡村入户攀谈、下田插秧的身影。通过“解剖麻雀”式的调研,费孝通以《江村经济》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真实鲜活的中国乡村,而展柜中1939年伦敦出版的英文版《Peasant Life in China》,更见证了中国乡村研究走向世界的最初探索。
“日常可见的桑树、鱼塘、丝厂,在费老笔下成为洞察中国的学问载体!”老同志们深有感触地表示,此次参观让大家深刻领悟到: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中国大地,既要扎根乡土实际,又要勇于发出中国声音、形成中国理论。这一认知让老党员们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,明确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都要坚守“从中国实践中来,为中国发展服务”的思想根基。
深悟文化自觉:把握“四位一体”的核心要义

在“志在富民”专题墙前,费孝通先生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的手书长卷引发老同志们的热烈讨论。循着展线,大家系统学习了“文化自觉”的丰富内涵,形成了清晰的“文化自知、文化自省、文化自创、文化共生”的认知体系。
老同志们深刻认识到,“文化自觉”是费孝通先生将“富民”理想升华为“富而教之”的思想飞跃,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深刻把握,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、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遵循。作为离退休党员,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,也必须坚守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”的自觉传承,始终牢记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的初心使命。
践行使命担当:明确“银发赋能”的实践路径

走出展馆,细雨初歇的开弦弓村白墙黛瓦、丝竹悠扬,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老同志们对“文化自觉”的时代价值有了更直观的体悟。大家一致认为,乡村振兴既要“富口袋”,更要“富脑袋”;既要塑形,更要铸魂,而费孝通先生留下的“文化自觉”就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。
围绕如何践行“文化自觉”,老党员们形成共识并作出庄严承诺:一是做“红色故事”的讲解员,依托学校关工委、老少共建活动和“嘉大银晖宣讲团”,把费老“行行重行行”的调研精神、“志在富民”的为民情怀、“文化自觉”的学术思想,以及学校的优良传统传递给青年学生,让“文化自觉”成为立德树人、民族复兴的实践伟力;二是做“银发人才”的示范者,继续发挥专业特长,以文化人、以德育人,在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水平、政治觉悟、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发光发热,用“老骥伏枥”的实际行动诠释“文化自觉”的时代内涵。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,让老党员们在思想上再充电、精神上再补钙、行动上再对标。大家纷纷表示,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的殷殷嘱托,以费孝通先生为楷模,把“文化自觉”镌刻在灵魂深处,践行“离岗不离党,退休不褪色”的誓言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贡献“银发力量”。